Wednesday, February 08, 2006

一項共識

昨日一位友人風塵仆仆地從北京返回紐約。此君為一國際進出口批發零售商﹐俗稱“國際倒爺” ﹐每年承載中國民航穿梭於北京與紐約兩地﹐生意興隆﹐出手闊綽。他與他的北京友人們亦屬筆者同代人﹐在中共的改革春風下長大﹐身上沒有任何帝國殖民主義的傷痕與紅禍文革運動的遺恨。在變形金剛﹐聖斗士﹐和忍者神龜的陪伴下他們茁壯成長﹐現已是中國當代社會中最有活力的群體之一﹐也會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主導力量。他們時尚且瀟灑﹐無論是消費還是輿論﹐他們都是首當其衝的﹐未來正屬於他們﹐因此﹐希望也正寄託在他們身上。

有鑒於此﹐筆者僅欲如實陳述自1979年來改革開放至今27年的社會變遷作簡要概論﹐而筆者的同代人既為最有力的佐證。如今的中國已是國際社會中不可缺少的一員。中共實施的集權式的經濟文化大改革所取得的收穫是廣大國人有目共睹的。經濟發展的良性動力仍持續不衰地前進著﹔2008年的北京奧運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亦指日可待﹔國際間的經貿﹐文化﹐外交互動也欲趨緊密。筆者在大陸的各大﹐中城市的眾多親朋好友們也先後步入了宣傳中的“小康家庭” ﹐不少先進的已開上了私家車﹐率先在物質生活上過起了第一世界的水準。這一切在79年幾乎是天方夜譚的﹐而今卻是司空見慣了的社會現象。這一點中共的確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中國的經濟崛起已在國際上得到公認﹐脫離第三世界圈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然而﹐由於神州大地疆域廣袤﹐人口負重﹐城鄉間的貧富差距在任何發展中國家皆屬必經的過程﹐需要更長的時間﹐毅力﹐及資源去彌補。這點﹐中共亦非不明且早已付諸行動。在“西部大開發” 的龐大政策下﹐窮困鄉鎮山區的脫貧任務也在漸進有序地被落實。然而提高十三億人民的生活水準是誰也無法在旦夕間作到的﹐其間不乏奸商污吏從中巧取豪奪﹐因此建立一個有效的法制與政治系統仍是應最先需要解決的。

眾所週知﹐經濟進步僅僅為富國強民的初級階段。最重要的仍應是制定一個健康的治國方針制度得已濟世經邦而永垂不朽﹐即國父孫中山所說的“民主憲政”。這又是中共所萬萬不能容忍的﹐因其與中共的“無產階級專政和民主集中制” 是相抵觸的。中共實乃挾民主之名﹐而施一黨專制之實﹐這既成為當代中國的兩難窘境而顯現出一個“有中國特色的” 畸形社會。它那巨大的宣傳機器所能製造出的只有激進沙文主義式的熱昏病。此現象已隨之“中國崛起論” 而顯露出走向危險的苗頭﹐它是中共施政的敗筆﹐極權的必然。不要忘了強漢盛唐終究未能維持久遠。在它們初期的經濟進步﹐囤倉豐田之後﹐均在內懮外患﹐外強中干的狀態下步入衰竭。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足以論證極權與獨裁終究是災難性的。而中共恰恰又在重複著這條宿命。

筆者也曾懮心於吾華夏文明之興亡時而義憤填膺。因期望早日結束中共獨裁也一度持激進態度。反對和抵制一切與中共有牽涉的事物﹐視中共為敵﹐而納敵之敵為盟。然而時下的中國乃中共極權所操縱﹐以如上此種熱血沸騰﹐幾乎脫離現實的理想主義只能為個人故步自封而進退兩難。如潛心入定﹐客觀體其虛實﹐吾輩民運激進份子應當在理念上有所修正。如今沒有人願意看到神州大地上再次戰火燎原﹐餓殍遍野﹐白骨填河。在中共的武力淫威下﹐任何公共的異議示威聲援都將會是以卵擊石而遭到慘重的鎮壓。已經有無數的烈士為自由民主而犧牲﹐難道還需再來一次六四嗎﹖

但是希望並沒有破滅。那個屬於每一個中國人的自由民主共和國仍生機勃勃地屹立在太平洋一角。他就是身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前車之鑒和現實的意義足以讓任何有識之士重整中國民運路線的藍圖。為此如下共識需得到公認﹕

任何在大陸舉行的異議公共集會皆為不可取的而且鮮有成效﹐如果不是遭致滅頂之災的話。推動中國民運仍需進行﹐但需是強勢面對強勢﹐而非弱勢面對強勢。在為推動中國民主憲政改革的團體中﹐如今最有實力和發言權的非“百年老店”國民黨末屬。國民黨將會是中國民運的主動力和廣大民運團體的蔽護。我們應當以統一中國為終極目標﹐民主憲政為主導政綱理念﹐積極展開兩岸對話﹐以期和平演變。如能最終達到國共議和﹐結束百年宿怨﹐休戚與共﹐建立三權制衡的聯邦政府﹐那許多先進民主國家的兩黨制Bipartisanship即可在非暴力的情況下予以實施。建立起民主﹐自由﹐統一的中國才是真正的強大﹐那是廣大國人同胞的共同利益和福祉﹗

大楚興
二○○六年二月八日

5 comments:

  1. Anonymous3:46 PM

    上面有人说话了,说:“你们(民主人士)不懂什么是真民主,中国的社会比西方还民主,我们讲的是大民主,他们非要说我们是专政,其实他们(西方人)也不懂什么是专政,我们的社会是人民民主专政,就是民主集中,所以怎么说我们的社会也是民主的。”
    事后我明白了,专政就是民主集中!

    ReplyDelete
  2. An Crucial Reckoning, as this is always the first step in transformation.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