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02, 2006

《新三國演義》

I

有鑒於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廢統」一案近日來在廣大輿論界造成一度轟動﹐筆者有意將此段歷史發展之來龍去脈作一概論。

英語將我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譯為﹕“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即直譯為「三個王國之間的傳奇羅曼史」。 從中不難看出﹐政治在某種意義上亦享有類似與情人和情敵的曖昧關係﹐因其歸根結底難逃世俗人情﹐終究是人於人之間的事。有句古諺云﹕「結為秦晉」﹐亦有一語雙關之意﹐它一方面指結為夫妻﹐因東周時秦國與晉國常以聯姻互相結盟﹐而另一方面又干戈不休﹐彼此敵視。此乃古今通理﹐中外類同。

在西元三世紀的中原大地演繹了一場乾坤震撼的歷史大劇﹐它的政治價值與文化遺產在後世余音游蕩﹐回聲尚存。曹魏﹐蜀漢﹐以及孫吳是今日東亞局勢可借鑒的直接典範。這場經典式的三國誌從兩千年前的中原之地升級到了現代版的世界舞台。筆者欲將二十世紀上演的「新三國演義」作如下一覽﹕

他的三位成員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PRC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ROC (Republic of China)﹐與美利堅合眾國USA。此三君之間的傳奇羅曼史不用筆者言明﹐乃世人皆知﹐傳為佳話。

中華人民共和國PRC有類於曹魏﹐他在戰火紛爭時崛起﹐毛澤東乃一代梟雄曹操之黨﹐文韜武略﹐且威權天下﹐為長遠利益可塗炭生靈﹐殺人如麻﹔「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語出《三國演義》‧第四回﹐曹操殺呂伯奢全家) 其後中國共產黨人在開放經濟建設作政綱修正之外﹐意識形態暨政體系統絲毫未作任何讓步或改善。而今恃其地緣暨武力權勢對台灣屢作虎視眈眈之態﹐難免引起其餘強國的警惕。

中華民國ROC即現執政於台澎金馬的政體﹐久視其為華夏正統﹐乃國父孫中山的嫡系後裔﹐猶如沒落王孫劉備視其為漢朝的直接繼承人。祗因懾於強權曹魏﹐而螫居蜀中。由國民黨兩蔣父子發憤經營而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台灣﹐現已傲居西太平洋﹐在地緣政經的宏觀戰略部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那個東吳水上大國足且由美國扮演﹐當然論國勢美國的地位比起東吳要強大一萬倍﹐但論權力制衡其角色仍為三足鼎立之一員。又有類於東吳的水軍優勢﹐便漸演為美國的海空至高權。

II

美國因循其西方文明之源﹐實乃二十一世紀版的羅馬帝國。這項尊榮歐洲諸邦在幾千年來輪流角逐﹐在近代史中就先後由西班牙帝國﹐法蘭西帝國﹐大英帝國﹐以及希特勒的德意志第三帝國競相問鼎。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正式由美國受以此霸主之位。這裡祗論美國因秉遵其羅馬帝國視地中海之箴言﹕“MARE NOSTRUM” 即﹐「我們的海洋」﹐此精神相繼被大英帝國﹐和現任美國所繼承而得以發揚。這就是為何東亞局勢在地緣政治 geopolitics上對美國的利益息息相關。

在日本的軍國主義膽敢與美國叫板﹐偷襲珍珠港而遭致被扔兩顆原子彈的滅頂之災後﹐太平洋實被美國視為「我們的海洋」﹐自阿拉斯加起﹐夏威夷﹐韓國﹐日本﹐ 台灣﹐菲律賓﹐印尼﹐直至澳大利亞﹐皆為美國的戰略性盟友。而他要制衡的﹐如果尚不能消滅的恰恰就是那個自二十世紀起殃害人寰的紅色怪獸--共產集團。

此齣對中國人來說的「新三國演義」就在如上大歷史背景下上演。它貫穿全劇的精髓實乃兩個意識形態的根本敵我矛盾﹐即共產/社會主義 vs.民主/資本主義。

自二十世紀上半頁起的半個多世紀來可稱之為第一回合﹐其間在世界局勢上以蘇聯垮臺為一里程碑﹐由美國獲勝。而就東亞局勢範圍內﹐則打一平手。在兩場東亞外圍戰役中﹐一曰朝鮮戰爭﹐一曰越南戰爭﹐美國均未達到其欲期目標﹐即遏制共產主義蔓延 Deterrence of Communist Infiltration。以朝鮮一分為二﹐而越南全面赤化而告終。在毛時代統治下長大的人都已耳濡目染諸類宣傳﹐ 如﹕「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美帝亡我之心不死」﹐「國際反華勢力囂張」﹐等等﹐其實美國真正的大敵就是以毛澤東為精神領袖的東亞共產集團。在這一局較量的尾聲之際﹐美國所乘的能夠鉗制中共勢力的東亞戰略籌碼即主要為台灣和日本。

自「後六四」暨二十一世紀肇始至今開啟了「新三國演義」的第二回合。就時下宏觀戰略角度而言﹐在PRC仍強勁崛起暨其處處在政經原則問題上與美國作梗之際﹐我們仍將繼續第一回合的對峙狀態﹐即 PRC vs. ROC+USA。

此局勢將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產生某種契機momentum呢﹖許多人認為陳水扁「廢統」一案﹐乃至其所代表的臺獨勢力企圖片面改變臺海局勢為挺而走險之舉﹐而可能導致兩岸兵戎相見﹐而筆者則認為不然。自中共發佈「反分裂法」為底線起﹐急獨勢力很難在台灣擁有大多數民眾支持﹐陳水扁「廢統」﹐「正名」﹐或「修憲」等手段無非為泛綠陣營團結抵制泛藍 Anti-Pan-Blue Solidarity 的些許鵰蟲小技。

有鑒於當下政經勢態﹐無論紅 PRC﹐綠 Pan-Green, 藍Pan-Blue﹐都還得看美國老大哥的定奪﹐雖然大家賴於面子都死不承認 (畢竟都是中國人) 。

美國目前則忙於經營中東形勢﹐乃至中亞局勢。故他其實也無暇把精力扑在臺海問題上。畢竟中國人的事應由中國人自己解決。而對美國來說﹐東亞與中亞最棘手的仍應是核不擴散問題。在此朝鮮與伊朗為兩頭「未烙印的強牛」Maverick 而甘作「牛二」式潑皮﹐必須予以處治。在此中共對其盟國朝鮮仍有積極鉗制作用而被美國視為暫時合作夥伴。為回贈一個好處﹐To return a favor, 也是考慮到美國的利益前提下﹐美國也會反復重申他的「一中原則」和「反對臺獨」﹐暨鉗制陳水扁的臺獨勢力。

雖然三國對何為「一中」至今尚未達成真正的共識﹐而誰都知道美國無論在道義上還是在原則上都是傾向ROC的﹐無非是從現實政治 Realpolitik出發﹐而暫且妥協中共。僅此舉已遭致朝野內右派新保守主義份子Right-wing Neo-Cons的強烈批判和齟齬。

III

這齣扣人心弦的三國傳奇羅曼史會繼續下去。而它的第二回合則主要為口水戰。因三方面皆尚無實際能力去解決這個僵局﹐因而對峙成三足鼎立狀態。在此我們先就三個國家在東亞局勢之實力作一概括評估以便對未來所能產生的契機有所預見。

作為地廣物博的神州大地﹐也就是PRC的政治範圍﹐其實是繼承大清帝國的一幅集結版圖。他囊括了廣大的西藏﹐新疆﹐蒙古﹐滿清發源地東三省﹐以及香港和澳門而作為今日中華民族的國土家園。他看似疆土廣袤﹐幅員遼闊﹐但因人口負重﹐經濟單薄﹐發展最遲﹐實乃三國中最薄弱的一員。加上可耕地面積僅佔美國一半多 (PRC為2.5億英畝﹐USA為4億英畝) 卻要喂養將近美國五倍的人口實乃任重道遠。在此時如中共想發動臺海戰爭無非是給自己敲響喪鐘。他目前所面臨最艱巨的任務仍是怎樣保住自己的這座江山。對綠營之流也祗能姑且作形式主義之舉。在政治游戲上則作所謂第三次國共合作﹐聯合台灣在野派﹐即國民黨來遏制臺獨。

ROC自李登輝總統任職起﹐即啟動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終極綱領。所謂泛藍的大中國認同亦秉遵1912年成立的ROC﹐屬繼承大清帝國遺產版圖﹐但因歷史原因目前其轄區僅限於臺澎金馬﹐猶如蜀漢退居一方。但他國勢雄厚﹐不可一世﹐且由美國作後盾﹐足以與中共相持。加上大陸現今經濟文化崛起也仰賴於廣大港臺地區﹐在世俗建設上 secular construction 台灣仍有積極領導作用。台灣雖放棄以前的「反攻大陸」的軍事野心﹐但維持現狀仍是其「生存發展的基本課題」 (引自國統大會1996年10月21日第11次會議)。

美國秉其希臘羅馬文明之源﹐乃一海洋(現加上天空)文明。他拒絕封閉自守﹐對世界發展起著積極建設性意義。他迫使合作性夥伴﹐而制裁抵制全球化的「獨夫」。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美國實為世界的啟明星。誰要是反對他﹐誰就在反對進步。而面對臺海僵局美國目前實難作出定奪。他一方面想保留中國大陸這個龐大的開發市場與開發資源﹐另一方面又仍偏袒ROC的建國政綱﹐堅定不屈的抵制共產極權。這乃是他道義上的認同﹐良心上的支持。

IV

正如中國文明最寶貴的精神遺產﹐「易」學中六十年為一甲子所應﹐可以推論此新三國誌每一回合大約相持一甲子。自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為中共崛起的標誌﹐之後一甲子為赤藍較量第一回合﹐由鄧小平改革開放﹐六四事件﹐暨李登輝﹐陳水扁走上綠營路線為終。其象由陳水扁之名所闡﹕「台灣猶若扁舟一葉﹐有飄離之象」。

我們現在正處於第二回合中上期﹐其間不乏脣槍舌戰﹐總體應為太平世。但我們不要忘了﹐「易」學真諦就是大道之本﹐祂貫穿一切﹐永變不息。所以﹐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雖然此時看似太平世﹐但已埋下了種種殺機與生機﹐一個念頭祗要在人們腦中產生﹐祂的實現祗不過是個時間的問題。故第二回合可稱之為整合與過渡期。在它的尾聲期畢將出現契機。而此即為歷史唯物辯証法的綜合體的出現 Synthesis。

老子曰﹕「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祂的具體徵兆為象征共產黨一黨專制的五星紅旗和象征國民黨一黨專制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將被中華民國之祖旗﹐即象征五行暨五族共和精神的紅﹐黃﹐藍﹐白﹐黑的五色國旗所取代。祂﹐就是中華聯邦共和國FRC (Federal Republic of China) 的誕生﹗祂也就是此部歷史大劇「新三國演義」在第三回合的終極目標。

我們可以看出﹐1912年中華民國的誕生本來就應具有民主聯邦精神的亞洲第一個共和國FRC在祂的興亡史中一度被分化為PRC與ROC﹐但祂終究會被重整至其根FRC。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廣大同胞在全球化與互聯網的大時代下應已逐步認清﹐世界將終有一天走向大同。ROC與PRC的宿怨都已是昨日噩夢﹐難道我們今天還要去重複它嗎﹖如果大中國能走向中華聯邦共和國﹐美國就會與我邦結為同盟﹐由東亞﹐美洲﹐歐盟﹐伊斯蘭﹐俄羅斯﹐非洲﹐以及澳洲共同走向下一個新紀元﹗

大楚興
二○○六年三月一日

3 comments: